狠狠操欧美,一区二区久久久,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成人日韩在线观看,可以在线免费观看的av,国产a级免费观看,日韩av电影一区

銅官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區屬國有企業資產監督管理的意見

欄目:企業法規 發布時間:2020-01-14
分享到:
文件分類:縣區(市)文件主題分類:營商環境 區政 營商環境政策庫 個人
名稱:銅官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區屬國有企業資產監督管理的意見文號:區政辦〔2020〕2號
生成日期:2020-01-07發布日期:2020-01-13
銅官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區屬國有企業資產監督管理的意見
發布時間:2020-01-13 16:04 發布機構:銅官區政策通 字體:[  ]

高新區管委會,各鎮辦社區,區政府各部門,各區屬國有企業:

為切實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依據《銅陵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市屬國有企業資產監督管理的意見》(銅政辦〔2018〕13號)和《關于印發〈銅陵市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的通知》(銅國資〔2019〕74號)等有關規定,結合我區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為目標,以規范投資、擔保、產權轉讓行為等為重點,以強化出資人監督、國有企業內部監督、專項監督為手段,以完善制度、落實責任、嚴肅問責為保障,依法依規維護國有資產安全,促進全區國有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問題導向、完善制度。圍繞國有企業目前存在的問題隱患,建立健全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體系,完善制度建設,依法依規開展監督管理工作。

(二)堅持權責分明、規范程序。明確政府、行業主管部門、企業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中工作職責,規范國有資產投資、擔保、資產處置等相關決策審批程序。

(三)堅持放管結合、提高效率。正確處理好依法監督和增強企業活力的關系,改進監督方式,創新監督方法,尊重和維護企業經營自主權,增強監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堅持強化監督、嚴肅問責。加強對國有企業重大投資、擔保、資產處置監督,切實維護國有資產安全。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對違法違規造成國有資產損失及監督工作中失職瀆職的責任主體,嚴格追究責任。

三、監管重點

(一)加強企業投資監管

1.強化年度投資計劃備案。年度投資計劃,是指企業依據自身發展戰略和規劃,按照制定的投資決策程序編制企業年度投資計劃。

(1)區屬國有企業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相關規定,依據公司章程及企業發展需要編制企業年度投資計劃,由董事會、總經理辦公會議作出決議,履行內部決策程序后報區國資委備案。

(2)區國資委收企業備案全部信息即為備案。項目備案信息不完整的,應當及時提醒和指導企業補正。

2.強化重大投資項目審核。重大投資項目包括:單項投資額超過企業上一年度合并報表凈資產30%的投資、投資總額在1000萬元(不含)以上的投資或投資總額在150萬美元(不含)以上的境外投資項目。

(1)對于已列入區政府投資計劃的重大投資項目,報區國資委備案。

(2)對未列入區政府投資計劃的重大投資項目,區屬國有企業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相關規定,履行內部決策程序后報區國資委審核。區國資委對企業上報的重大投資項目,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審核,形成初審意見后報區政府研究。

區政府研究后,區國資委根據研究意見下達批復,企業根據批復意見組織實施。

(二)強化企業融資擔保監管

1.規范區屬非融資擔保企業對外擔保行為

區屬國有企業合理確定公司擔保規模,制定擔保風險防范措施,決定集團內部擔保事項,但不得向稅收級次在我區以外的企業進行擔保。

2.規范國有融資擔保公司對外擔保行為

(1)國有融資擔保公司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要求,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實行市場化運作模式。根據《安徽省融資擔保公司管理辦法(試行)》等規定,嚴格遵守審慎經營規則,制定擔保項目內部決策程序和盡職調查、項目評審、保后管理和追償處置等內部控制制度,建立融資擔保負面清單,對擔保項目履行內部決策程序后執行。

(2)區國資委對區屬國有融資擔保公司履行出資人監管職責,區地方金融監管局對區屬國有融資擔保公司履行行業監管部門職責。

行業監管部門按照《安徽省融資擔保公司管理辦法(試行)》等規定,督促擔保公司依法合規經營,加強對區屬國有融資擔保公司的非現場監管和現場檢查,關注擔保代償和流動性情況,并與區國資委保持信息互聯互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三)強化企業債務管理機制

1.做好區屬國有企業發債額度審批。區國資委應強化對區屬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約束,做好區屬國有企業發債額度審批工作。

(1)區屬國有企業應當根據本單位資產負債情況和企業發展戰略,擬定本企業發債額度,履行內部決策程序后報區國資委審批。

(2)區國資委對企業上報的發債額度,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審核,形成初審意見后報區政府研究。

(3)區政府研究后,區國資委根據研究意見下達批復,企業根據批復,在發債額度內決定企業發行短期債券、中長期票據和所屬企業發行各類債券等部分債券類融資事項。區國資委僅審批發債額度,在額度范圍內的發債不再審批。

2.建立企業債務風險管理制度。區屬國有企業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相關規定,結合實際情況和企業發展戰略,制定債務風險管理制度,合理長短期負債比重,強化對下屬企業的資產負債約束,建立債務風險動態監測和預警機制,履行內部決策程序后安排、決定本企業及其子企業債務。

(四)加強國有資產交易監督

1.規范產權轉讓和企業增資審批

(1)區屬國有企業應當按照企業發展戰略做好產權轉讓、企業增資的可行性研究和方案論證,履行企業內部決策程序后形成意見報區國資委審批。

區國資委負責對1000萬以下(含1000萬)產權轉讓和企業增資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下達批復,企業根據區國資委批復意見組織實施。

對區屬國有企業1000萬元以上產權轉讓、企業增資和因產權轉讓、企業增資致使不再擁有所出資企業控股權的,由區國資委審核并提出初審意見后報區政府研究,并根據研究意見下達批復,企業根據區國資委批復意見組織實施。

(2)區屬國有企業研究決定其子企業產權轉讓和增資事項,報區國資委備案。

2.規范資產評估

(1)區屬國有企業發生經濟行為需評估時,應按照評估項目的規模和性質,依據《招標投標法》《政府采購法》等規定確定中介機構。資產評估報告要報區財政局核準,區財政局對流程是否合規、出具資產評估報告的機構資質及備案情況進行審核。

(2)區國資委對選聘的中介機構和資產評估情況進行備案管理。

3.規范產權公開轉讓

(1)區屬國有企業在產權市場公開進行產權轉讓,通過產權交易機構網站分階段對外披露產權轉讓信息,公開征集受讓方,首次正式信息披露的轉讓底價,不得低于經核準或備案的轉讓標的評估結果。

(2)區屬國有企業應按照收支兩條線管理辦法將產權轉讓收入納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

(3)區國資委對企業產權轉讓進行監督,將轉讓結果及時上報區政府。

四、強化風險防范監管

(一)完善防范機制

1.建立事前風險分析機制。區屬國有企業及所屬融資擔保公司要加強對重大投資、擔保和產權轉讓行為的事前風險評估,建立健全風險評估機制,認真開展盡職調查,充分論證,必要時聘請專家進行論證,形成調查報告和風險評估報告,依法依規進行決策,提高決策規范性、科學性。

2.實行重大風險報告制度。加強對重大投資、擔保和產權轉讓執行情況全過程監督,企業每季度都要開展風險排查,重點檢查是否存在資產流失隱患風險,并將結果書面報告區國資委,對存在較大風險隱患的由區國資委上報區政府。對同一實際控制人企業投資累計1000萬元(不含)以上的報區國資委備案。

3.強化有關風險預警措施。加強對重大投資、擔保行為風險管理,建立風險預警應對機制,對每個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隱患都要有應對預案,尤其是風險排查中發現問題的項目,企業要建立清單制度,落實責任,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減少或不發生損失,區國資委跟進督查。

(二)強化監督管理

1.加強組織領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加強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成立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由區長任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組長,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區國資委及有關行業主管部門為成員單位,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國資委。

2.落實外派監事。實行向區屬國有企業派駐監事制度,圍繞企業財務、重大決策、運營過程中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事項和關鍵環節、董事會和經理層履職情況等重點,加強當期和事中監督。完善履職報告制度,外派監事會要逐戶向政府報告年度監督檢查情況,對重大事項、重要情況、重大風險和違法違紀違規行為“一事一報告”。

3.完善監督體系。加強企業內部審計監督,建立和完善審計部門向董事會負責的工作機制,推進內部審計工作全覆蓋。創新審計方式,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審計、國有企業年度經營薪酬考核審計與國資國企專項審計相結合等多種方式,加大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力度和密度,堅持離任必審,完善任中審計,探索任期輪審,實現任期內至少審計一次。

4.加強監督協同。整合出資人監管、外派監事會監督和審計、紀檢監察等監督力量,建立監督工作會商機制,加強統籌,減少重復檢查,提高監督效能。創新監督工作機制和方式方法,實現監督信息共享。

(三)嚴格責任追究

1.建立約談制度。對內部制度不完善,決策審批程序不到位,發現風險點較多的企業由區國資委進行約談,對整改措施不到位,風險防控整治不力的由分管區長進行約談。

2.強化責任追究。加大對國有企業違規經營責任追究力度,對國有企業違法違紀違規問題突出、造成重大國有資產損失的,取消績效薪酬和年度薪酬,并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2020年1月7日